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终章 (第1/1页)
景元万佑五十四年,隆冬,元帝,崩。 史书记载,元帝自十三岁登基,在位共五十四载,享年六十七岁。 其一生励精图治,爱民如子,政绩斐然,在位期间更是使景朝之内,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盛世。 然,提及后宫,妃嫔不过寥寥数几,只立一位皇后,育有三子一女,其中,甚宠太子瑾。 …… "爹爹,马车已经在外头候着了。" 宣世安推开御书房的门走进,私下里,他还是喜欢唤宣瑾为爹爹。 宣瑾放下手中的奏折,抬头一笑:"如此,便走罢。" 说着,宣瑾从椅上起身,谁知中途竟是一个踉跄,摇摇晃晃。 "爹爹!" 宣世安连忙跨步过去将人扶住:"爹爹,可是身体不适?" 宣瑾借力稳住身形,缓了一会儿。 片刻,他摆摆手宽慰道:"无妨无妨,许是坐得久了些。" 宣世安仍旧很是紧张,皱眉道:"爹爹,要不今日还是莫要出宫去了,儿臣这便唤太医来为您瞧瞧。" 宣瑾却是拍了拍他的手:"无需紧张,爹爹并无大碍,咱们快些走罢,不然要晚了。" 宣世安知晓劝不动,很是无奈。 "您啊,还总说父皇任性,我看您亦是不遑多让。" 宣瑾轻笑一声,并未反驳。 宣世安为他披上狐裘,仔细地系好绳结才扶着人上了马车。 今年的上元节似乎愈加热闹了。 宣瑾在街头便吩咐马车停下,迈着步子慢悠悠走在人群中。 花灯依旧各式各样,数不胜数,那围在摊前猜谜的书生公子亦依旧传来叫好声阵阵。 而卖假面的小贩却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却还是摆着银面半遮的狐狸和猫。 这一幕幕皆似曾相识,与当年往昔重叠。 只是,而今只剩他一人蹒跚向前。 宣瑾触景生情般叹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 宣世安搀着他,斟酌道:"爹爹,您是不是又想父皇了?" 宣瑾笑笑:"求之再不得,思之再不得罢了。" "儿臣知晓,您呐,自父皇去后,再未真正欢喜过。" 宣瑾侧头瞧瞧他:"谁说的?爹爹明明每回瞧见世安都欢喜。" 宣世安弯起唇角:"世安才不信您。" "你啊你啊。" 他们一路说着笑着,就这般从街头慢慢走到了街尾。 那河中有火树银花,那岸边三五成群。 宣世安突然道:"爹爹,方才儿臣瞧见那儿有卖糖葫芦的,您不是爱吃?儿臣去给您买一串儿可好?" "好,"宣瑾嘱咐他,"替爹爹挑一串儿又红又大的。" 宣世安笑着应下,随后转身走进人群里。 宣瑾亦上前去,轻车熟路的买了一盏莲花灯,拿起笔沾了墨写在字条上放入灯蕊中。 他在河边蹲下身,将手中的花灯送入水里,瞧着它一点点远去,眼底带着浅浅笑意。 宣世安很快便拿着糖葫芦来寻他。 他问:"爹爹求的什么愿?" 宣瑾温声道:"不可说,说了,便不灵了。" "您总是这般说,"宣世安亦不再刨根问底,将手里的糖葫芦递给他,"爹爹,您的糖葫芦。" 宣瑾笑着接过,撑着他的手起身,未曾想,又是一阵头晕目眩。 他又是缓了一会儿眼前才逐渐清明。 这回宣世安说什么都要带他回宫去找太医。 宣瑾心愿已了,自是不再推脱。 "好,爹爹都听你的。" "您日后定要多多注意休息才是。" "嗯,日后会注意的。" 宣世安又搀着他从街尾走回街头。 宣瑾拿起糖葫芦咬下一颗含进嘴里,瞬间便眯起了眼。 他听着周围的人声喧闹,看着提着花灯的孩童奔跑,又隐约瞧见那河中的火树银花。 父皇,瑾儿好似……也有些累了。 只是,今年的糖葫芦,为何一点儿都不甜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