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请个假,五一回来 (第2/2页)
1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既然已 古义:两个词,既,已经;然,这样。 今义: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 3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4字而幼孩 古义:养育。 今义:文字。 写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创作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贡。同时,加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盘剥,导致民不聊生。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言的,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作品赏析 1.以写传的方式进行说理,思路清晰,简洁明了。 全文从郭橐驼其人,说到种树之道,再转到治国之理,最后从“养树”“养人”两方面收结全文,点明题意。这样以写传的方式进行说理,从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角度阐述治国养民的主张,很有说服力。从结构上看,起承转合,章法分明,过渡自然,意理贯通。 2.婉约而多讽。 本文是通过寓言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婉转幽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在朴实简单的类比中,揭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 展开更多 中心思想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传记。作者借郭橐驼之口,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给百姓带来的灾祸,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文章结构 展开更多 学习提示 本文重在说理,但郭橐驼的形象依然栩栩如生,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呢?请简析郭橐驼的性格特征。 探究: 1郭橐驼的形象栩栩如生与作者在行文中高超的艺术处理是分不开的。比如作者在介绍郭囊驼这个名字时,因“病偻”而得名“驼”,这既说明了名字的由来,又勾勒出了他的外形。而郭橐驼也不觉以病为号不雅,甚至自称起来,说明了郭橐驼是一个豁达、乐观的人。 2郭橐驼在对话时的用语“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非有能硕茂之也”“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等,他虽身怀种树绝技,但在讲述种树经验时毫无骄矜之气,表明他是一个谦逊、老实、安分守己的人。 展开更多 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柳宗元能诗善文,其诗幽峭峻郁,清丽幽怨;其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精练生动,含意深刻,感情真挚,气势奔放。柳宗元重视诗文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他的很多作品都揭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家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写作素材 郭橐驼种树的方法顺应了树的自然生长规律,让树的本性得以发展,因而他种的树不仅长得高大茂盛,果实也结得又早又多。相比于郭橐驼的种树方法,“他植者”的种植方法没有顺应树的生长本性,违背了自然规律,因此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尘俗滚滚,何不静下心来,让灵魂回归本来的样子,去捕捉风中千年前的余响、先贤的吟唱:天行有道,道法自然。 适用话题: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做事等。 已经到底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